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节(第2页)

【大道氾(fàn)兮,其可左右。】

“氾”是泛的异体字。“大道氾兮”,太上称道为“大道”,是说道有无限大的物质能量,广泛弥散于宇宙空间,充盈于三千大千世界。这种能量物质,无声无色,无名无状,视之不可见,说之难言表。现代科学称这种“道性物质”为“暗物质”。这种“道性物质”充斥于三界内外,若浮若沉,若有若无,宇宙万物,无所不在。说它是虚无,它却可以造化天地人万物;天地是这种道性物质所生的最大者,万物为道所生的最小者。说它是有,它却无形无象,不可捉摸。说其大,它可以退藏于密,小到物质的原子、中子、夸克核心里;说其小,它可以弥散于六合,充盈于宇宙太空,无论是太阳系、银河系、大银河系、沙河系中的亿万星体万物,无不是它的造化,无不显现着它的踪影。由此可见道体的渊涵无限,浩荡无涯。可见“大道泛兮”含义之深远。

“其可左右”,大道流行之妙,非小非大,可大可小。非左非右,可左可右。非上非下,可上可下。非顺非逆,可顺可逆。无所不至,无所不达。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向无定向,形无定形。任其物性,顺其自然。神用无方,造化周遍。不即不离,无去无来。不属于有无,不落于方所。本体虽然湛寂,造化却运乎无穷。用于天地为道,用于人心为理。一显一隐,一动一静,以至人的处世接物,饮食起居,喜怒哀乐,无非都是道理二字。人一刻也不能离开道,离道即亡。《中庸》有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即是此义。“其可左右”,是指大道的应用。大道之体,可大可小,可左可右,无有定向。《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这是说有道的君子,可与道合其同,随道的变化而变化。大道元始一炁化生天地万物以后,已脱离道之本体,由一而二,由二而三,进入阴阳的拘束之中,形成固定的物质外形象数。所以天地万物,大者不可小,小者不可大;日居于左,月居于右;居左者不可右,居右者不可左。此皆是执于一事、滞于一端之数,已不能与大道本体相比。观此可见道之随时取用,无人不遂,无物不用。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恃”音式。依赖、依仗之意。道为万物之母,天地万物为道之子。“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其意是说大道生养万物就像慈母养育子女一样,以它伟大的母爱精神,精心周到,不辞辛劳,一心抚养,不图回报。自然大道是万物生生之本,万物皆依赖道而生,道生万物,随缘就性,从不推辞,生之遂之,从不停息。天非道不能生万物,地非道不能成万物,人非道不能立性命,物非道不能有形器。

天地人物虽各有体用之分,虽各有刚柔之别,但穷其根源,皆是大道一炁的氤氲(yīnyūn),皆来自大道本源核心。所以道之外无物,物之外无道,道就包含在万物之中。道是物之体,物是道之用,道与物互为里表,互为体用,相抱相合,融为一体。世间无事不有道,无物不有道,唯看人悟与不悟,觉与不觉,得与不得而已。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道之生物,犹如风之生动,水之生波。其造物之巧,鬼斧神工,自然天成,天下谁能与之相比?其化育之妙,无声无息,无形无踪,分秒不息,世间谁能知晓?生之恃之,皆是自然而然,无为而为,不显端倪,所以生之而不劳,恃之而不辞。天下万物万类的青黄碧绿,小大曲直,有无虚实,种种万性,皆是大道生生之德,发散于天地之间,所结成的道花道果。《清静经》云:“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即是此义。

【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

天地由道而生,万物由道而成,天地万物,皆生于道,是道之功。大千世界,自然大道无往而不在,无物而不有,大至无极,小至无伦,无一不是道之功成。

“功成”又为何“不名有”呢?是因为道之性贵隐藏,它含蓄于无形无象之内,变化于万物有形有象之中。成就万物,却从不夸耀有功;创造了天下无尽的财富,从不占为己有,从不与人争。其征兆尚且不可窥见,又有何功可名?成就天下之功不可量,但却从不居功自傲,故曰“功成不名有”。

人若能效法大道,去尽私心,奉献天下,不生功名之念,则可近道矣。大道不仅生育万物,而且无微不止的精心爱养万物。以雨露滋润万物之形,以风雷鼓动万物之性,以阳光照耀万物成长,这正是大道爱养万物的慈母心。又如五气行于天,五质具于地,五德化于人,五素含于物,形交流感,变化无穷,这些都是大道爱养万物之妙用。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大道爱养万物,皆是出自本然之道性,并非有心而为。爱养尚且无心,更不会以有心去占有,亦不会以主宰而自居。物应道而生,道随物而着,物与道不相离,故物即是道,道即是物,不用安排,没有造作,自然而然,浑然一致,何主之有?故曰大道“爱养万物而不为主”。

昔闻汉文帝时,其恭俭仁孝,躬修道德,夙夜勤读《道德经》,苦不得其解。河上公闻之,化身结庐于河上,自称“河上公”,欲为文帝传授大道。文帝闻悉,即差使者前来请释道德经疑难处。河上公对使者曰:“道尊德贵,非可遣人问也。”使者回后,如实禀奏文帝,文帝即亲来跪问。但河上公却闭目端坐,视若无睹。文帝心生不悦,心中默想:“子虽有道,但为朕之臣也,为何如此高傲?”河上公已知其意,出了草庐,一跃而起,腾空离地百丈之高,俯下而曰:“今吾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岂为臣民乎?”声如洪钟,震动天地。文帝听后,甚为悔悟,稽首谢罪。后河上公感其真诚,遂再化而度之。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汉文帝初问道时,自以为是万民之主,不肯处下,心不合道。故河上公再三调教,终使他幡(fān)然悔悟,放下“为主”的架子,才得到河上公的化度。可见大道无心,不分大小,不在于身份的高低贵贱,而完全在于那颗真诚处下之心。

【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之,而不为主,可名于大。】

“常无欲,可名于小”,大道之妙,不可以小大名之,否则便是滞于一偏。物之大者,不可以小名之;物之小者,不可以大名之。小大之名,皆属于有形器物,非大道之本体。文中所言之“常”,就是经常、真常之意。“常无欲”者,即经常处于清静无欲之境。

“常无欲”三字,不难理解,看起来事小,但关系重大,而且往往难以做到。尤其是当今的物化时代,红尘滚滚,酒色财气,极易诱人,四大刀兵,磨刀霍霍。要在这种环境条件下,清心寡欲,修心炼己,磨砺心性,确实不易。《清静经》曰:“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欲既不生,即是真静。”人之所以不能清静,是因为心未澄,欲未遣,故终日被物欲牵缠。心随物转,性被物牵,永无清静之日,坠(zhuì)入无边的烦恼苦海中。若能在这种势不可挡的浊流中站稳脚跟,巍如昆仑,不惧狂风恶浪,不为香风所迷,不被糖衣炮弹击倒,那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才是过硬的修真者。

“万物归之,而不为主”,即归根复命之意。万物皆受道气所生养,非人的主观意志所能主宰。大道为万物之主,但大道却不自知、不自恃、不自是、不自名,这就是“大公无私”的精神精。大道真常无私,至诚无妄,名位全无,征兆非有。大道之妙,正在于匿德藏名,若似微小,小而不见其小,小中未尝没有道,故称无私无欲、无心无念为小。大道主宰万物,万物归伏于道,但道从不以主宰自居,不有意做作安排,而是顺随万物自然之性。

“可名于大”,是说大道无物不在,无处不在,充满宇宙,贯通古今,无穷无量,大无界限。虽曰“可名于大”,但道从不自以为大,不自以为主,这是大道柔弱谦卑德性的特征。太上在此虽以小大名道,也只不过是强拟其名而已,终不能尽道之妙。世界万物皆是大中有小,小中有大;名之为小可为小,而无形之小则不可名;名之为大可为大,无限大之物则又不可名。是故大道非小非大,非有非无,非色非空,非动非静,言不能说,名不能立。无体之体,是为真体;无用之用,是为妙用。体用同然,小大不异。若以小大言道,便是执相之见,非大道本然之妙也。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其意是说,圣人之道,广大悉备。圣人与道合真,静则守中抱一,浑同于天。动则因物随缘,审时度势。圣人者,乃大道之用;大道者,乃圣人之体。圣人与大道合为体用,何其大也?然而圣人却常潜隐不露,不显其名,混迹世俗之中,与众人和光同尘。常为天下百姓谋利益,但却从不发号施令,不强制百姓,不主宰众生。

世界惟天为大,惟圣人能效法天之大。圣人之德,与天地同其大;圣人之用,可与天地同功。只是圣人不以自己为大。惟不以为大,所以才被世人尊为“大圣人”。天下人只知有圣人之名,并不知圣人实际上的所作所为,不知圣人道德人格精神的伟大,故曰“终不为大”。

圣人功盖天下,但却不自以为大。广泛普惠天下众生,不留其名,不图回报,赤子舍己,默默奉献,而从不被人知,这正是圣人的伟大之处,也是圣人能成就天地大业的根本所在。此即“故能成其大”。

“大”,是伟大、宏大、无限量的意思。大与小是辫证的统一体,互相依存,相互变化。小中存大,大中含小;小可以变为大,大也可以变为小。就其实质而言,大小都含在道“一”之中,都是道朴的无限妙用。圣人终守道朴之小,不肯自大,所以天下百姓无限景仰,人心自愿归伏,信守道德,使圣人弘扬大道的事业终成其大。圣人虽无名,而代天宣化道德,却能成为万古不泯之名。圣人在世间无官无禄,无名无位,却为举世所钦敬。这正是圣人终不为大的妙处。圣人立天下之大本,成天下之大用,都在此“无为而无不为”之中。故曰“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人心多是贪大求多。钞票要多,房子要大;权势要高,官位要大;名声要高,影响要大。岂不知求大反而不能大,求高求多反而难得到。即使暂时能得一点心理上的满足,但终而不能成久。而必然是大而成小,多而成少,高而成低。这其中的自然规律,不是以人的主观臆想所能转移的。顺道者昌,逆道者亡,这是宇宙不变的法则。在这个法则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在人世间如何高贵,也无论你名声多么显赫,凡是不合自然规律的东西,都只不过是暂时的闪光而已,岂能像圣人与天地齐名,与道朴长存那样伟大?

【本章说解】

本章经名为“成大章”。其意重在“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之句。圣人法道,不自以为大,所以才伟大。大道涵盖天地万物,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所不成,是天地万物之大本源。因能成其大,则万物皆备,大顺大化,可坐而致大成。

宇宙间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道之大,不但流行于天地间,而且生成天地万物,显象于三千大千世界,岂可不为大乎?圣人与大道同体,与天地万物同德,阴阳在乎手,变化由乎心。为天下众生造福,无所不能,无所不到,功盖于天。但圣人守静抱朴,无欲无为,谦恭卑下,潜藏于密,销声匿迹,从不显露,也从不自以为大。这正是圣人性尽道圆的伟大人格道德精神,是世人应当效法的万世楷模。所以本章重“圣人终不为大”之句。

圣人以无为自然之众妙,体用真常,本来一贯,有功不自居,所以谓之大。天地之大,不但以覆载为大,以高明为大,以无为之造化,化万物之自然,生而不自有,为而不自恃,这都是天地的伟大之处。君王之大,并不是以他有主宰天下国家之权位为大,也不是以兵强国富为大,而是以他至大的心胸容量,能合天地之量;以其至大的爱民厚德,合天地之大德,所以堪称为大。以此观之,四大之名,古今不能去;四大之实,万代不能掩。是故大道满虚空,遍法界,自古至今,现在未来,世间之大,未有大过此四大之上者。在这四大之外,若再妄言还有更大者,那就是魔说,或为旁邪异端之论。

学道之人,果能尽性知命,存仁守义,以一己之心,尽万物之心;以一己之性,尽万民之性。我之心,即天地之心;我之性,即万物之性。天地虽大,我之心可与天地相合,同其为大。天地之心,即我之心,天地之大,即我心德之大,我与天地同体同用,岂能不成其大乎!

道遍及万物,其量可弥六合,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常无欲,可名为小;万物归附于道,而道不自以为主宰,又可名为大。有道者守其朴之小,不肯自大,万物皆归之,因此可成其大。小可名于大,大亦可名于小。大道既不可名为大,亦不可名为小,皆因道隐于无名也。圣人以无名体道,故终不自大,而大却无限焉!圣人守静抱朴,故其用可左可右,非小非大,变化无穷。惟其非小非大,故能成其大。这就是本章“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的要义。学道者可认真体味之。

大象章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执”,即是持守也;“大象”,喻道也。道无形无象。“大象”就是无极而太极,就是一。一是尚未分阴阳的统一体,以其无所不包,故为天下最大之象。此大象又是由无象而生。无极为本体,不可谓之无;太极为妙用,不可谓之有。不有不无,非空非色,物物全彰,头头显妙,是谓“无象之象”,又可称之为“大象”。

何谓“执大象”?大道本是无执为执,无为而为,才能与道不悖。人能常操常存,离有离无,勿忘勿助,大象即可执,大道即常在。孔子当年告颜渊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由此可知,只要执大象,即是大道所归,天地所归。无论是归人归道,俱是心悦诚服。天地人万物的本性,皆为天命之所赐,皆源于宇宙本源。修大道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原始要终”,也就是返本归根。性功既成,返归于道,既归于道,就是天人合一。天人既为一体,宇宙在胸,阴阳在握,变化由心,这便是所谓的“执大象”。

www.xqifzw.com 小七小说网
畅快阅读 永久免费
请注意适当休息 保护好您的眼睛

狗狗眼睛长了个小肉球怎么办被雷劈的可能性一棺之土萧灵儿穿越暗黑杀戮童话第5战一棺之地李凡我真不是盖世高人李凡他试验阳性穿成小夫郎后安云免费无弹窗诛神之夏我的竹马是反派将酒载舟穿越成大宋简王开局抢婚潘金莲咸鱼女配被大佬饲养后(快穿)盖世皇太子演员表介绍修仙双穿惊悚世界成我后花园TXT穿成小夫郎后雩玖安云我的一九一九台词视频婚久必合晋江文学城曲唑酮用法曲 唑酮穿成小夫郎后雩玖安云格格党也许也许也许抖音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曲唑酮片有依赖吗锦鲤娇娘她有旺夫命全文免费阅读穿成小夫郎后百度不知进退的人下场如果我被雷劈了怎么办肿瘤特异区肿瘤特异区1星际第一糖画师 酌玉曲唑酮片副作用我带家乡科技致富 牛家一郎他的浪漫txt女主角叫萧灵儿的直播后被迫成为玄学大佬+笔趣拥抱地心引力双洁吗直播后被迫成为玄学大佬后全文免费阅读橘猫果果既然你喜欢我快穿txt综影视事业第一一棺之地什么意思也许吧也许裴清浅慕洐之免费阅读被雷劈了后我会读心术我哥的信息素超好落花辞最后3章更新我的竹马是反派大佬穿成小夫郎后作者雩玖萧灵儿是谁曲唑酮25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