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9节(第1页)

元洸正心烦意乱之际,魏帝开口了:“太尉有何高见?”

第68章幽冥

吴淼虽然已是花甲之年,但眉清目明。他看了看在旁边跪着的五皇子,不由得心中一叹。五皇子年岁正与自己独子相当,这是颇有些手段的年龄,亦是血气方刚的年龄。暂且不说皇帝本人的心意,单单关中局势,其实远比五皇子所说要复杂的多。一旦处置不当,局势将会变得更加糜烂。

看的出来,这位皇子与吴国诸子旧怨颇深,时不时地要在皇帝面前翻翻这些遗族的旧账。但他终究是太年轻,他眼中局面,不过是管窥蠡测。

然而以自己目前的身份,也不好点破。吴淼想了想,而后平静道:“陛下若要杀陆归,陆氏一族皆在长安为质,不敢有所怨怼。只是交接安定的人选,一定要慎之又慎,若有必要,陛下可命其家也遣子为质,长居都中。”

魏帝刚听吴淼的前边那些片汤话,正有所不屑,但听到最后一句,不由得生出一身冷汗。

他若要杀陆归,陆氏一家都在长安关着,不会有什么波澜。但下一个接管安定的人会怎么想呢?人

家陆归在你大魏关中艰危的时候选择了和你站在一边。可你仗着陆家人质都在都中,扭头就把人家杀了。我现在接手这块险要之地,以后西北太平了,我会不会也被你皇帝一锅端了?你让我送质入都,他陆归都这个下场了,我这个人质还送什么?

不光接手的人心生疑虑,那些在外出镇的人又会有何反应,作何感想?日后还会有人请子为质,甘心接受朝廷的辖制么?若江东旧族因此作乱,星火燎原之势,这些方镇袖手旁观,起了割据之心,那才是大祸。

他不能杀掉陆归。杀掉陆归引起的各方怨望,以目前的形势根本无法安抚。若方镇有所图谋,倒逼中枢,他是把这个小儿子推出去顶祸呢,还是自己独挡危倾,用祖辈世代所基,来弥合人心的裂变呢?而到了那个时候,他手下这些出身豪族的贺氏、薛氏、秦氏还可靠吗?

想至此处,魏帝心中不由得一沉。他没得选。他只能接纳陆归并安抚陆氏。这是削藩的代价,凉王的问题必须在他这一朝彻底解决,怎能遗祸子孙?即便元澈有经纬之才,但凉王的势力网罗之大,只有自己出面才可消解,只有自己出面才能镇住各方的反对之声。成事之前的乱局,他要镇住。事成之后的骂名,他要来背。

况且陆归最开始的书信,是寄到自己手中的。陆昭今日虽然在短时间内便洞悉了局势,并且应对如流,但她不过一个女子,再聪明,难道还能算的如此滴水不漏?难道还能作出这种深度局?此时,魏帝压根没有考虑到如今的局势是否由陆昭引导的,这只是他削藩计划中的一步分罢了。陆归领安定事于大魏,这个方伯之实,终究是要给人家的。至于后续有什么运作,也只能循序渐进,容不得半点激进之举。

魏帝长舒一口气,道:“老太尉思虑周全,可谓桢臣。元洸你要多学多思,谨慎为事。先起来吧。”

元洸还未想明,虽然起身,但面色仍存疑惑。魏帝知道元洸还年轻,不比吴淼,领会这些还需要时间,因此起身走到他的身边,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道:“太尉此番是救了你啊。宫门快下钥了,你送太尉出宫罢。”

吴淼听罢,不由得惊恐推辞,而魏帝执意如此。元洸虽一时想不通透,但多少也体会到了其中的意思,自己亦坚持送吴淼出宫。

临走时,魏帝忽然冷冷道:“太尉,今日殿中事当止于此门。”

吴淼明白,向魏帝深深一揖。

吴淼与元洸走后,大殿之中便只有魏帝一人。大殿空旷,任雕梁画栋,朱漆锦茵,亦难补填。没有任何屏障与遮挡,烛光之下,投射出帝王的身影巨大而狭长,至逼殿门,绝无收敛之态。

事态至此,不可谓不凶险。陆氏抬头,重掌权力,是他为削藩而做的妥协。即便事成之后,还需加以安抚。封陆妍为后,是为了彻底断了陆归与凉王共事的可能,但陆妍毕竟与陆振一脉只有血缘之亲,其能量并不足以牵动整个陆氏的核心利益。届时,只怕两家要还再添一道纽带,方才算得同舟共济。

如今江东轻锐,失去了陆氏与太子的把控,世家豪族们渐渐有些肆无忌惮,直到苏瀛接手之后,更有吴人自治的趋势。毕竟当年的战争过于轻速,吴国本地豪族力量可谓毫发无伤。而虞家这个集国奸地奸于一身的朝廷门面,不仅因为先前事迹在吴人之中吃不开,也因其职位站到了当地豪族的对立面,因此施政格外艰难。牵制地方尚可,但实际掌控却远远谈不上。

魏帝皱了皱眉头,当初太子等人建议对吴地豪族实行分化内斗之策,拉拢顾氏、张氏等乡土之力匮乏却外著清望的南人冠冕入朝,执南政牛耳,极力打压那些武力强横的豪门鳌头。可这些年来,顾氏族人因守孝不能出仕,而张氏也仅有两人入朝。太子移位回都之后,这帮南人非但不愿北上入仕,反倒各安家业,游于闲园野墅。魏帝虽然不忿,但也没工夫过问。他打下吴国,就是为了提升自己在本国内的威望。他的好弟弟还在大西北龙盘虎踞等着和自己斗法呢。

目前魏帝倒也并不十分担心江东境况,土豪们只要安于乡土,不生兵祸便可。按照现在南人的势头,日子已经富足无极,还有什么可图呢?魏帝决定待风波过去,再慢慢着手江东之政,届时只怕还要借以陆氏人望将三吴之地梳理干净。

不过今日吴淼的表现倒着实令自己眼前一亮。作为凉王的旧臣之一,吴淼能有今日之言,回护元洸,也不失为一种高妙的表态。

椒房殿旁室,陆妍独坐于榻上望着案前的烛火,她妆容未卸,发间的钗环因过于沉重,已经由侍女重新整理了两遍。

数月前皇帝也曾与自己商议再次遴选女侍中一事。女侍中掌宫内诸事,位于内司之后,常入侍太后、皇后,其品级位同宰辅。高祖开国多封高门贵臣之妻或宗室妇为此职,另有封邑。后来渐选高门闺阁中才德兼备者入侍,过两三年便指婚皇室宗亲,这些均有成例。

皇帝原本不管这些,人选拟定及世家挑选皆由保太后与自己拿捏。但听皇帝提起让陆昭入觐,暂居自己殿所,想来有令其备选女侍中之意。至于花落谁家,并没有点明。

今日听到从宣室殿来的消息,太子因陆归一事与陆昭发生口角,看来东宫与陆氏一族的关系已有下行之势。如此一来,即便皇帝强行指婚,陆家日后也不会受到任何优待。待太子登基,陆家更有可能因前迹,被以外戚避嫌之故加以疏远打压。相比之下,五皇子倒不失为上上之选。

五皇子素与保太后和长公主亲善,又曾质居吴国,与南人多有交集。保太后曾抚育倾华长公主,公主下嫁舞阳侯秦轶,其家盘踞冀州,可谓方镇之中最强者。有这么一层关系在,来日无论是皇帝还是太子想要对陆氏有所动作,亦要有所顾虑。

但如今陆归归降之事未定,却让此事难以再提。陆归若背上叛贼恶名,陆家势必会声名狼藉。

不过得以庆幸的是,今夜陆昭与五皇子皆被今上留下赐膳。虽然自己未得圣眷,陆妍此时心中也算稍感宽慰。

虽然只是一晚,但其间所发生的事情实在太多,姑侄二人少不得又叙了半刻。陆昭也不刻意隐瞒,只将殿内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

陆妍听着心惊胆寒,良久方道:“好孩子,幸亏你举措得当,陆家方不至绝境。”然而思至前事,陆妍亦有些愧疚,“先前姑母不过是筹谋之举,还望你不要多心。”

www.xqifzw.com 小七小说网
畅快阅读 永久免费
请注意适当休息 保护好您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