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0节(第1页)

面对滔滔河水,司马十七郎将后营淄重都留在淮河南岸,他自己亲率三千精兵过河。

十多天后,司马十七郎派人来接卢八娘和后营的几千人,上了船行至河中间,卢八娘放下睡着的儿子,走到了船舷边,放眼望去,此时的淮河是那样的宽阔,秋日中的河水是那样的静谧,无尽的河水波澜不惊地向东流去。晨时锁住大河的重重迷雾这时在阳光的照耀下也渐渐散去,尽显南北两岸的风光。

第五十九章舍安稳卢八娘渡河选营寨十七郎驻军(二)

自朝廷南迁以来,淮北的局势一直动荡,朝廷和几个割剧势力纷争不已,间或胡人也会插上一脚,这里的州郡差不多都曾几经易手,政出多门。目前,匈奴人所建的赵国、羯人所建的秦国和鲜卑人所建的燕国,还有卢水胡人、乌桓人、鲜卑人、羌人等正打成一团,无心南下,所以朝廷虽不能控制淮北,但这里还不尽是胡人的天下,而是几个大势力分而治之,其间更有无数各种小势力。

最有趣的是很多实力集团都打出朝廷的旗号,自称是朝廷封的北征将军、卫将军、大将军等,乱世为王,朝廷也根本管不了他们。但也从侧面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人心向背,北地的人心还是向着朝廷的。

司马十七郎对淮北的形势比较熟悉,当年平苏峻之乱时他就曾出兵此处,而眼下淮北最大的两个世家陶家和尚家曾是他共同战斗过的盟友。因此他在出发前就给陶耀光和尚爽写信,并与他们约定再结同盟,共同抗击胡人。

十多天前司马十七郎到了淮北后,先是与陶尚两家的使者会合,接受了他们的慰问,并重申了共同抗胡的宗旨,然后带兵去了淮南最东部的一块荒地,选了当地最高的大青山脚下做为驻军之地。

之所以选这样一块地方,也是在淮南时就仔细规划好的。这里离陶尚两家的地盘和北面胡人建立的县城都有一些距离,目前属于无人管理的地区;司马十七郎查阅典籍知道大青山中有一处早就荒废了的汉代铁矿,正可以冶铁练兵,而卢八娘看好这里背靠大海可以煮盐做军资。

渡过淮河后,再向东北走五十余里,就到了大青山的大山脚下,这里距海边只有百余里,营前是淮河的一条支流,依山傍水,正是驻扎大军极好的地势。

卢八娘很高兴地看到河两岸的土地原本是良田,只不过早已经荒芜,但恢复起来并不是难事。几千年来,淮河两岸都是中国最肥沃的土地之一。

听司马十七郎说,大青山虽然荒僻,但也不是绝无人烟,山中本有一个山寨,是当地百姓为自保而建,共有几百人,面对先皇亲封的淮北王驾临,寨子很快就归顺了。除了实力绝对胜出,也因为司马十七郎占着大义,汉人们还是一心向着朝廷正统,归顺正是应有之义。

寨子的态度也让司马十七郎很满意,他对率众投奔他的木寨主格外礼遇,授予他校尉的官职,他手下的青壮依旧归他带领,将家眷老弱等并入军中的后营——这里正是随军的家眷们的所在。

有了立足之处,接下来的事情就更多了。司马十七郎分派手下各将修建哨所,修营栅、造房屋、采矿冶铁、铸造兵器铠甲、巡营……

卢八娘先建了仓库,安顿了淮北军的所有淄重,每日发放粮草、组织家眷们缝制冬衣、浆洗衣物等等,她还从司马十七郎手中要了人、在大青山下种下一片冬小麦,又派人上山打猎、下河捕鱼、采摘野生果实。

捕猎队由桃花爹负责,他原本就是猎人,挑了些以前打过猎的将士,分成了十几支小队,从驻军的后山开始向大山深处逐渐进发,目标不只是获取猎物,也是清除附近的猛兽。

自天下人口凋零,动物们愈发肆虐起来,最初入驻营地时,就有军士被凶猛的野兽伤害的事情发生。听木寨主说,他曾带人路过一座小镇,打算在镇外的一家道观借宿,见道观大门洞开,一路问去无人应答,直到殿前却从里面冲出几只老虎,他们猝不及防,死伤了好几个人。后来才发现那个小镇早已经空无一人了。

这样的故事其实算不得什么奇谈,淮北这边的人都能讲出几个类似的,听说再向北,情况更惨,胡人不仅杀人,而且还吃人,把汉人叫做两脚羊,各种役使之余,在无粮时就直接宰杀吃掉。*天灾,天灾*,二者相互作用,总之淮河以北,生灵涂炭,千里无鸡鸣的景象并不少见。

www.xqifzw.com 小七小说网
畅快阅读 永久免费
请注意适当休息 保护好您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