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4节(第2页)

修行者当洗心涤虑,去欲除贪,虽于暗室独居,当以清静自养;虽处风雨泥泞逆境,亦应坚守正心自力。切记三天记善,五帝考功,皆非虚假。当洁心自律,做个无过咎之人。前人云:“头顶三尺有神明,地下三寸有大道。”修真者万勿弃业,心不贪欲得,则性明德光足;足不履邪径,则举步可得地道;手不触非礼,天道伸手亦可得!修道说来困难,唯在一颗人心上。大道不远人,人自远之,所谓“头头是道,步步是道”。一粒种子撒在方寸,只要以清净无欲之心去精心培育,必能开花结果。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上文之“可欲”、“不知足”、“欲得”,三者总是一个贪字。因为心中有嗜欲作贪种,所以“可欲”之念,随时生发;“不知足”之心,无所不至;“欲得”之贪,无处不有。

“知足之足常足”,是说人既然欲心不起,德志常满,心身常泰,无心无求,无求于世,无恶于人。凡事得也安然,不得也安然,一切顺其自然,祸从何起?人既知足,自能安守本份,不争不夺,修己以静,真性内明,常乐于中;行走坦平之道,常沐太和之风,又何咎之有?人最怕的是欲心一起,不能克制剪除,久而越累,欲心越重,以至于穷奢极欲而莫能救也。

自古得失所系,全在一念之间。一念之静,即是天堂福地;一念之欲,则是地狱万苦。所以克治欲心,可造无限福田。可见一念之欲,其始虽微,其终则大,遂成浩劫,可不慎乎?

不知足者,愈求愈失,愈失而愈求,造成恶性循环。以致力倦神疲,劳苦不堪,百害而无益。岂知穷通得失,其力在自然,非人力所能为。若能知足者,顺其自然,行当行之事,得应得之得,何需忧虑?

学道之人,果能全乎天理之正,克制人欲之私,则万物之理,无不备于我心;天地之德,无不归于吾身。既知此理,不必妄求,而终日心中有余;不必妄得,而意中无时不足。面对红尘物流,心中自然清凉自足,无往而不泰然自在,无处不是自足之足。故曰“知足之足,常足矣。”惟君子认得真,看得透,放得下,不求身外之物,唯求自足于身心而已,故能常清常静矣。

为人处世,只要守一个“忠”、“中”字,则人人欢迎,没有怨敌。好象天堂的大路四通八达,没有任何阻碍。一个人只要遵行中道,纵然要经过一处拥塞的地方,人们也会让开请他通行。反观世间许多贪得不知足之人,总是诡计多端,处处用计害人。这好象一个人在山野中四处设布陷阱,想要捕害飞禽走兽。但鬼计陷井设多了,难免自己堕(duò)落深坑而亡。俗语云:“捕蛇被蛇咬,捉虎被虎伤”,“害人终害己”。这是天经地义、千古不移之真理。《太上感应篇》所说的“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就是这个意思。

【本章说解】

本章经旨,主论人心之私欲,是罪恶之源。教人要止欲生悔,防微杜渐,力戒心外求物,清静心身,涵养心性,戒除私念,方可不生忧患。此与儒家之“慎独”,佛家的“正觉”,同为一理。

心为一身之主。《素问》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人的“心神”,传统上称为“真龙”、“赤子赤真人”,又号“南方赤帝君”。此神能动能静,能善能恶,生于灵台之宫,号曰“明堂”、“灵童”,此即人之本性也,亦即人的天地之心、天真良心。天属阳,地属阴,天地之心,乃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合之心。阴阳合,有此心;阴阳分,无此心。识得此心,守而不失,则大本可立,大道可成。

顽心者,后天私欲之人心。心动则着于有,心往则着于相。此类心与天地之心云泥相隔。人心是识心的同义词。识心动即“识主”动,动则生欲。欲心又称为“欲神”,欲神一动,即生出凡欲浊识,剧烈的心动意摇,能产生大量毒素、干扰素,可破坏人体内先天后天两大系统的机体和脏腑功能。

人体的元性、心神、元神,最惧怕凡欲浊心,见此必损伤,畏之如虎狼。故前辈有云:“生我者神,杀我者心。心生于物,死于物。心正则神定,心动则神移,心乱则万神皆废。心生则性灭,心死则性现。”由此可知欲心、识心与道心之间的辩证关系。识心是证道的顽敌,变识心为道心是修真的云梯。故曰“一颗凡心日夜磨。”

人之性为体,心为用;性主静,心主动。体用之中动静生,动静之中生善恶。故动于善者天理昭然,天德显现,妄念不起,私欲不生。动之不善者,则邪思横出,妄念丛生,可欲之心无所不有,欲得之念无所不至。人的不知足之心,俗称“人心不足蛇吞象”,犹如漏斗装水,永难满足;其不止之念,好似逝水东流,永不间断。此种妄动之心,遮蔽虚灵不昧之性体,迷于卑污苟贱之中。一念之差,至于身亡性害而不悔;一时之错,铸成祸身败性而不悟。此皆是“欲得”、“不足”之心所造成的。因此,人在理与欲分判之际,在善恶未发之时,当以“止欲生悔”之心,克之戒之;以一念之正,制伏一念之邪;以一念之觉,照明欲心之迷。如此伏邪归正,以善归性,则有何患何忧之虑?

本章又以天下比人身,以马喻火候炼丹。人若道丰德满,则精盈气充,顺而守之足矣,何须外求?若无道德,则精气消散,不得不用元神真息修治身心。下手之始,先养外田,故曰“戎马生于郊”。待至阳生药产,再行进火退符之功,野战守城之法,收归炉内,慢慢温养。至身中垢秽除尽,清光闪现,好似天下又安然,放马南山,故曰“却走马以粪”。但天下一乱,一身之危,莫不由一念欲心所致。若不斩除,任其潜生暗长,以至精髓成空,身命难保,岂不悲乎?凡人欲心一起,必求欲得而后快。即使事事如意,奈何欲壑难平,贪得无厌,辗转不休,此即“有天下而失天下”,“有身命而丧生命”。唯知足者可以安然无事,常居有道之天。

知天下章第四十七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户”,即门户。“牖”(音友),即窗户。“窥”者,视也。凡夫走出户外,方可知门外之事;打开窗户,才能看见窗外之物。但其所知所见者,仅是显态所显现之事物。天下之事至广,天道之理至妙,隐态微观世界实存的一切,常人难以肉眼凡识可见可知。但天下确有大智慧之真知者,能不出户而见天下事,不窥窗可知万事理。此真见者,见之于性,此真知者,知之于理。明心见性之人,世道之变迁,人心之更易,天下之事无不洞悉于方寸,未有不可知者,微妙之天道未有不可见者。此便是“圣人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之义。

圣人不出户,能知天下事,皆是穷一己之理,即能知天下之理;以物我同源之心,而感知天下人之心;以己性之圆明,而明知天下之万性。圣人通天地之理,心中装着天下,与天下万物息息相通。天下之吉凶消长,万物之生发变化,万事之屈伸往来,时空进退之千头万绪,阴阳交替之顺逆存亡,圣人皆能感而遂通。既能知其所以,又能知其所以然。故能“不出户知天下”。

天道与人道同,天人一贯,天人相通,修己身之命,即能契合天道之命。所以圣人不出户而能知天下。人性清净,天气自正;人心多欲,天气即浊。吉凶利害,皆由心生。天之道,即圣人之性。天道内外无间,动静如一,普化万物而无心,顺应万物而无情。天道之用,动有风云雷雨;圣人之性,与天同体,虽动有喜怒哀乐,而性之本体却寂然未动。

天道在人,就是正性;明心见性,即是人之天道。性即理,理即道,性、理、道三者为一,谓之“天道”。天之道不外乎一性,天下事不外乎一理。以此而知,“不知”中自有真知;以此而见,“不见”中自有真见,何须出户窥窗去知见?

圣人之心包容宇宙,虚若太空。圣人慧性之光,普照天下万物,犹似宇空大明镜,天下万事在这个大明镜中,历历在目,真假了然。此正如《西游记》中,真假孙悟空在佛祖慧光的明鉴下,各显原形。又如孙悟空虽一个跟斗可翻十万八千里,但却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由此可知圣人“不窥窗知天道”,是其真性之明鉴慧知,是佛道金光之朗照无遗。故对天下之事,无所不知,无所不明,此并非虚妄。只是有待世人以现代科学的高科技手段去验证罢了。

天地之间,不过阴阳动静而已。阴阳动静之变化,不过是无极太极之理的生发而已。是故无极为混沌一炁之始,太极为造化之枢纽,万物生发之根本。圣人抱一而涵三,观空习定,身不出门户,足不履尘市,于陋屋独居,一步不移,似乎孤寂。但神定则慧生,虽不行却胜于行,虽不知而远胜于知,此即慧明慧知也。

凡人以眼见为实,圣人则以不见为真,故终日乾乾,于不闻不睹之地,息虑存机;只有内知,而无外见,似乎杳冥(yǎomíng),而无极中则有生。虽不见而弥张,虽无名而愈着。至于天下人物之纷繁,变化莫测之玄妙,皆是无为之道之所为。所谓尽性之妙,正在于此。能尽其性,故能知世人之所不能知,能见凡人之所不可见。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两句中的“其”,是泛指显态世界的常人。天下之事虽众,天道之理虽微,但皆不出于心,本不须出户而求之于外。世人在凡俗中,虽终日出外索求,所求皆是外见外知,皆为皮毛华表,难知见事物之核心本质。即使远行万里,亦未曾走出有形世界的物器之外。虽去远求,心中无众妙之门,其出愈远,其心愈迷;其妄知愈多,真知愈少。故曰“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弥”者,是更加之意。出外而求天地之道,求其形也。天地不可以形去知,而可以理求通。“人心含天理,天理在人心。”求知天地之道,即使走遍天下,询问天地之机,广求天下群贤,求教天命之理,虽也可有所知,但远不如求诸己。不求自心,而求外人,不求索于内,而求索于外,纵有所知,但相比较而言,都是舍近求远,舍多得少。若知理在此,何必出户远求?

圣人深明天地之道不在其形,故不以形去求形;知道名不在显迹,故不外见;知成不在有为,故常无为。天下之大,万事之多,天道之微,其理之常,本不须远求,一切道理都在日常生活中,一切皆在自心中。一事当前,在方寸之地,为私与为公,凡心与道心,只此一瞬之间,真与假即立竿见影。

奈何今之世人,循于耳目识心偏见,构囿见闻之蔽,只去向外向远处搜寻,不向本性中自悟。不知“知”非外来,“见”非远至,见见成成,小而细入微尘,大而包容三界,无不在我本心之中。此即“性中含天地”之理。学道者何须枉耗精神,认假弃真,舍近而求远,舍内而求外呢?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圣人善观天下,而不以物形观天下,而以一身观天下,以一理观天下。一理者,宇宙之本源也,无所不通,无所不贯。以我之一理,观于天下,便是万物相同之理,何须劳形访于天下?何须远涉去搜寻?妙理自然吻合,心之真知自然圆照。圣人通晓宇宙真理,得天人合一之体,与万物共体共性,故能与天地之理一通百通,与天下万事万物感而遂通。观天不上天,观地不入渊,便能知天地中的一切。此皆是以性悟之,以心知之,故无所不通;以小知大,察内知外,无所不贯。这便是圣人之“不行而知”。

“不行而知”,即上文“不出户,知天下”之义。

所谓“不见而名”,古之圣人不以天地之形观天道,而以一心观天道,以一性观天道。“一性”者,天之禀也,万物皆全息性地禀受于宇宙本源,俱含“一炁含三”之三元(源)和“一元四素”的象数理炁基础物质。故人性中无物不有,无物不在。以性观天道,眼前便是大千法界,性中之理便是乾坤,何劳身形去访外?何须博古又通今?一切有无之真名,自然显露;心上圆明之“道眼”,自然洞见;我之真见,不必睁眼,即可自然妙具。此便是“不见而名”之义。

“不见而名”,就是上文所言“不窥牖,可见天道”之义。此“名”字,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如某人某事某物之代号,皆可指名而称。所谓“不为而成”,圣人虽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岂非仅知之而已,而是知而有成,见而有成。既知其成,既见其成,性与天道,浑然一体;理与天下,同然一用。不容矫揉造作,不用有为人力,自然而然,无为而为,自然而成。天地人物,有无虚实,俱在此“成”字之中。譬如“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就是“成”字之义。“继”者,言其气也;“善”者,言其理也。万物未成之始,先受之此气,便是“继”。气未受之前,先得此理,便是“善”。万物禀受此气而成,便是“成”。万物既成,此理此善便是“性”。是以谓之“成”。

www.xqifzw.com 小七小说网
畅快阅读 永久免费
请注意适当休息 保护好您的眼睛

我下山就是无敌玄幻之氪命系统穿成炮灰女配她女儿秦浅陆庭深的故事断头刀形态秦浅陆庭深结局沈瑶初与高禹川结局怎么样软肋在身体哪个部位藏不住的秘密倪多喜笔趣阁学神总想掰弯我的眼镜方圆剧阵掩藏不住的秘密高武我能改变基因txt男主叫秦浅末日开局怒刷十次一血农女福妻有点娇全文免费阅读女鬼太美农女翻身记嫁个将军好种田免费乡村神医免费读嫁给渣男死对头从此京城横着走妖骨头许她深情沈知宜宋砚南穿越之女配逆袭破解版农女翻身记嫁个将军好种田免费TXT三清在上口诀我是氪金选手在线阅读追寻合唱 国家大剧院合唱团三清是上方仙吗荒古妖兽文艺生活的文案红尘修行 启梦2023霁月清欢全文免费循循诱之江舟时空穿越守则TXT藏不住的秘密作文怎么写被困山洞签到十万年的秦浅陆庭深全文免费阅读怎么看不了时空穿越守则女主有几个渔娘家三江店第174章 渣皇他碾压世界新重生征服好莱坞被困百万年我的弟子遍布诸天万界最虐三大师尊被困千年出来后老祖他杀疯了叶青我是氪金医生最新章节卡牌每天觉醒一个新特质 抚琴为卿念穿回蛮荒当神棍的被困百万李卓君个人简历咒回人间失格高武我能改变基因 恨天者玄幻我!氪金